教學論文范文:淺談環境教育(一)
時間:2017-11-03 19:18:42
環境的失衡是人類肆意掠奪和無度的開發結果,也是人類違背自然、違背自我道德約束和自我控制的惡性結果。由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在開發、利用、改造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已經產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了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和破壞。人類活動造成的對環境的破壞已經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隨著當今世界環境問題日益惡化,人們愈來愈意識到這是關系人類生存和未來的大問題。為了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有效地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質量,“環境教育”這門新的課程在世界范圍內應運而生了。眾所周知,人類同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始于人類出現之日,人類的一切物質生產活動,無不貫穿于對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改造之中。在同自然界的斗爭中,人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通過勞動不斷改造自然,創造出新的適合自身生存的環境。本文試圖通過將環境教育與道德教育兩者“合二為一”,企圖在兩者之間尋找到恰當的結合點,提出環境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家庭和社會中實踐的初步理論及其前景展望。
一、 環境教育的界定
環境教育,是這樣一種教育過程:它要使學生就環繞人類周圍的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同人類的關系,認識人口、污染、資源的枯竭、自然保護,以及運輸、技術、城鄉的開發計劃等,對于人類環境有著怎樣的關系和影響。” 第比利斯國際環境教育大會下的定義是:“環境教育是各門學科和各種教育經驗重定方向和互相結合的結果,它促使人們對環境問題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使之能采取更合理的行動,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從上述定義看來,環境教育是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核心而展開的?,F在一般認為,學校的環境教育除了專業教育是為了培養環境科學方面的專門人才外,其一般要求是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環境道德規范,以及利用、改造、調控和優化環境的能力。關于環境教育的目的,《貝爾格萊德憲章》指出,環境教育的一個基本目的是成功地使個人和公眾理解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復雜性質,這些環境都是生物、自然、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相互影響的結果,并且成功地使個人和公眾獲得知識、價值標準、觀點和實際技能,以便負責有效地參與預計和解決環境問題以及環境質量的管理。由此可知,環境教育是以實現保護環境為目的一種教育,是培養人們能夠理解和評價人、文化及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所必需的技能與態度的過程。由于環境問題形式多樣,錯綜復雜,因此,環境教育的內容也很廣泛。
當前人們共同關心的環境教育內容是: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護;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這方面的教育內容廣泛,大致包括空氣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治理、土壤的污染與凈化、環境噪聲及其控制。除此以外,環境教育的內容還有:生態學的基本知識、生態學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環境管理與監測、環境質量評價與環境標準的基本知識等等。
現在已達到歷史上這樣一個時刻:我們在決定世界各地的行動的時候,必須更加審慎地考慮它們對環境產生的后果,由于無知或不關心,我們可能給我們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環境造成巨大的無法換回的損害。” 而在瀕臨絕滅的物種中,有99%是因為人類的入侵。如果不停止,后果將不堪設想。當今世界的環境問題確實非常嚴重,涉及的范圍也很廣。但主要還是集中于固體污染物污染;噪聲;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如整個世界沙漠化的面積已達40多億公頃,遍及100多個國家。上述情況表明,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正面臨著種種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的威脅。
二、環境道德教育課程問題的提出
普通狹義上的學校道德教育是學校工作的核心,基本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這與環境保護教育的內容、實踐是相通的。因而我們可以制定學校德育目標與環保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序列,并且還有可能形成為一門獨立的子道德教育序列。廣義的道德教育是一種“純粹世俗”的道德教育,是一種僅僅取決于只對理性適用的那些觀念、情感和實踐的教育?;蛟?,“一種純粹理性主義的教育 ”。道德的內核包括紀律或約束、群體的合作精神、自主或自覺、理性等。這些要素無一例外地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反過來講,這也正是環境保護的終極目標,而環境道德教育恰恰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環境道德教育強調教育中的環境道德觀的養成教育。環境道德觀,就是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意識和理念、習慣或行為方式、思想意識、價值觀,這是環境教育的重要目標。環境道德教育就是要特別注意認真幫助學生去思考和檢查他們陳述出的信念、態度以及價值觀是否與自己的行為一致。環境教育、道德教育、環境道德教育及其環境道德觀之關系可參見下圖所示。在圖中,環境教育和道德教育像其他各種分類教育一樣分屬于(大)教育中,而環境道德教育(課程)則是前兩者有機“結合”的產物,它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一種科學、合理地相互滲透,但又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環境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是環境道德觀的樹立。步步高論文發表網是為廣大評職稱客戶提供全文方位的教育教學論文下載、德育教育論文快速發表服務的首選網站。
三、環境道德教育問題提出的緊迫性
生態環境惡化、對大自然錯誤的開發、利用和改造是人類環境道德觀錯位、基本道德“缺失”所致。對于人類而言,可悲而可怕的不是面臨資源的奇缺、自然災害的頻仍,而是對自身錯位的道德價值觀的缺乏認識,這才是最大的“災難”。法國啟蒙思想家愛爾維修說過:每一個研究人類災難史的人都可以相信,世界上大部分的不幸都來自無知。無知源于道德水準的低劣和對社會其他成員的缺乏責任和合作精神,采取了對生態的一系列不負責任的行動,使人類的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產生了負效應。按照柯爾伯格的觀點,道德發展的最高階段(或稱第六階段)是指個體自我的邏輯完整性、普遍性和一致性的倫理原則,依據這一倫理原則所做出的道德決定,應該是公正、互惠、平等、尊重他人的尊嚴或遵守法律和社會契約,剔除功利主義。 這些原則恰恰與人類對環境的無度破壞和無節制的功利行為相悖。要使地球成為人類安全、舒適、潔凈的永久性棲息之地,關鍵在于我們人類自己。
環境教育現在已在許多國家已開始行動,如美國是最早倡導并實施環境教育的國家,在1960年代后期,美國的一些學校就開始講授環境保護知識。1970年10月又頒布《環境教育法》,1971年,全美教育協會發表題為《70年代以后的學校教育的報告》,進一步倡導環境教育。美國的環境教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重視。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這次會議全面地討論了各種環境問題,正式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并成立了一個專門機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這次會議的一個重要貢獻,是推動了國際環境教育事業的發展。會議正式肯定了“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的名稱,并在其96號建議中明確了環境教育的性質、對象和意義,提出了環境教育的國際合作框架。它指出:“……采取必要的行動,建立一個國際性的環境教育規劃署。環境教育是一門跨學科課程,涉及校內外各級教育,對象為全體大眾,尤其是普通公民……以便使人們能根據所受的教育,采取簡單的步驟來管理和控制自己的環境” 。根據這一建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通力合作,于1975年建立了國際環境教育規劃署(IEEP),發起進行全球范圍的環境教育規劃。目前,在學校教育中實施環境教育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共識,世界范圍內的環境教育活動正在蓬勃開展起來。繼美國之后,日本、德國、瑞士、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匈牙利、印度、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都紛紛開展了環境教育。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我們過分關注了一些“形式”的東西,如各種“重要的會議”或各種“宣言文件”,而不去注意一些深層次的東西——環境道德觀的教育(或曰環境道德教育)。在環境教育正式開展30多年后,我們重提環境道德教育,應該說是有點晚,但放眼于未來,我們的覺醒并不算太過于滯后。環境教育的本來性質就是“跨學科”的,所以我們以前所開展的“環境教育”的成績是不可抹殺的,并且我們的教育內容中已經有意或無意地加進了諸多環境道德觀的內涵。